零廢棄的「零」有可能的嗎?零廢棄生活的8項事實!
唔,有那麼一剎那,想試試看零廢棄的生活?
先回答這一題:零廢棄的「零」是有可能的嗎?
如果從光譜兩端來看,從沒在思考環境的人,可能會NONONO個一千萬次,外加翻白眼攤手等所有否定的手勢通通來。
慢慢走到環保人士這一頭,可能NO數會少一點,但還是中肯的說,零是不可能的,不要執著在零這個數字,畢竟我們是人類,還是活在資本社會中的人類,更恐怖的是,極有可能也是活在都市中的資本主義人類!
我完全同意零廢棄人的論點,零廢棄背後的精神,本來就不是有人在監考的考試,而是對自我生活的覺察。
不過,你說這個零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,我會回答絕對「有」!
文末再告訴你為什麼,先來說幾件你在零廢棄前必須知道的事,以下來自KATHRYN KELLOGG的八點歸納,如果你已經開始嘗試,一定會大喊「給我五」。
1. 你不需要像電視上的零廢棄倡議者一樣,把垃圾都集中在梅森罐中。
You don’t have to fit your trash in a mason jar.
這很吸引眼球,媒體會猛拍並以此為標題,你家樓上樓下會驚呼個不停,詢問被這樣報導過的前輩,那場景大概就是坐在家裡面,都會不斷聽到外面的人窸窸窣窣:「太厲害了,這家人一個月的垃圾只有這樣一小瓶。(看不到,不過大概也是手在比畫些什麼吧?!)」
結果你也找來一個玻璃罐,想來試試看,也許一個月後可以和這一罐,打卡拍照上傳說嘴,結果發現:
|第一個垃圾就大到塞不進去玻璃罐:
可能你今天出門發現鞋底掉下來了,結果鞋底那片比玻璃罐還大。
|第一個垃圾就猶豫「這放在玻璃罐好嗎」:
可能你今天第一個垃圾就是擦屎的衛生紙,還是爛掉的水果,要留它在罐子一個月(可能只是為了要拍照)太嚇人。
請相信,你鏡頭上看到的那一罐,要不就是人生最極致的紀錄,要不就是篩選過後的垃圾。
前者像是要考大學前閉關的那一個月,你平常其實不會那麼認真讀書。如果真想實驗,零廢棄界發起的 NoWasteNovember(11月零浪費)活動,或許可以挑戰看看,達到一個月的廢棄物就只有那一瓶!
後者就是,大家也知道,垃圾有時是些噁心的東西,打破的醬油玻璃罐啦、擦鼻涕的衛生紙啦、厚厚一層霉的麵包啦,放在罐子裡是想培養什麼迷樣玩意嗎?
Lauren Singer曾大方承認,她不會為了零廢棄犧牲正常性生活,但是把用過的保險套放在那一瓶,實在太噁心了,當然用完就丟了;Bea Johnson也曾將自己產生的巨大垃圾-一台印表機,寄回給廠商,並向製造商提出改善材質的建議;Kathryn Kellogg更直指這種美化過的垃圾罐,會讓人誤解零廢棄的本質。
零廢棄是一種心態的轉變,如果你意識到可以減少手中的那一件垃圾,比如說,當買手搖飲時,店員順手遞給你塑膠吸管,你想說這一根吸管將永遠不會從地球消失,其實撕開封口來喝也可以,乾脆歸還給店員好了。
你意識到了,這就是零廢棄。
2. 不會會在一夕之間變成零廢棄。
You won’t go zero waste overnight.
原子習慣一書認為,巨大成果是從微小改變來的,如果太過強調自制力能戰勝一切,逼自己直接去做到最終的目標,過度劇烈的變化只會讓頭腦判斷成危險訊號,下令趕快逃跑,永遠養不成好習慣。半途而廢的感覺,大家都不陌生吧?
許多人執行零廢棄的初衷,是希望靠著一件一件廢棄物的減少,讓環境永續循環;身體也是得靠著眾多微小的「改變-適應」交替著,持續向好習慣邁進。
緩慢啟動,當意識到廢棄物又要產生了,就試試減少一點點,會越來越容易接受新的嘗試。
如果一定要訂出具體的第一步,那就是:從檢查你產生的垃圾開始。
3. 不要丟掉你所有的東西。
Don’t throw out all your stuff.
是的,你意識到了,以前不懂事時買了一堆不環保的東西,比如尼龍牙線、聚脂纖維的衣服、PLA的保鮮膜,所以得趕緊丟掉它們,去買市面所有標上「環保」的道具?
所謂「環保財」的商人就是利用了這個心態。
|延伸閱讀:沒有環保商品,只有你的思維能決定環不環保!
再來複習一次環保3R-Reduce(減少使用)→Reuse(物盡其用)→Recycle(循環再造),不小心在第一關沒有減少使用,那也別氣餒,就趕快進到第二關物盡其用吧。
我還是持續在使用塑膠掃把、假環保的PU材質球鞋…,當它們被操到不堪使用時,下一次消費便會開始尋求真環保的材質(注意:不是包裝上打著「環保」就買,必須粗略地對材質做功課,確認它的特性有達到個人心目中環保的標準)。
4. 有些人會對你有意見。
A few people will treat you differently.
- 「小心點,你這吸管不要被他看到,他是環保魔人喔!」
- 「只有你環保也沒用啊,大家都在丟垃圾。」
- 「你不要帶那麼多盒子出門好不好,跟你再一起丟臉死了。」
「改變」不只是影響自己,對別人來說,他的頭腦也接收到「旁邊這個人不一樣了」的警告訊息,為了能繼續待在安逸的舒適圈,他會開始採取行動阻撓你。
尤其,他潛意識中發現,你這個改變可能會讓你變得更好,拉開與他的差距時。大概的心態就類似:國中時念個書,總有人過來酸:「那麼認真!別唸了啦!我都沒讀。」開始拿出偷懶的道具,比如打開韓劇視頻這樣。
跟習慣養成一樣,也去養成別人的習慣。當你堅持下去,他們會重整舒適圈,接受你更好的樣子,漸漸不再說三道四,甚至被你潛移默化!
5. 事情不會完美照規劃進行。
Things won’t go your way 100% of the time.
別人都可以完美進行「一個月不製造垃圾」的挑戰,而你才進行到第三天,老公就很白目地買了塑膠碗裝的晚餐回來,害你挑戰失敗被淘汰,乾冰無情地噴向你。
你可能想說:別人的老公總是不會讓人失望,別人就是穿著美美暢快零廢棄生活,別人都有時間餐餐下廚。
那是社群媒體篩選過後的資訊,甚至是一千張照片中選出來的修圖畫面。狗屁倒灶的事人人有,看自己的都看飽了,誰想打開手機還要看別人的,當然得美化一下。
或者,你也可能想說,果然只是活在資本主義下的牲畜,一個人改變,千萬人阻撓,變化少得可憐,還是隨波逐流好了。
這就要說到下一點了。
6. 不必對自己太嚴苛,我們更需要的是系統性的轉變。
Don’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– we need system change.
看起來杯水車薪的個人行動,應該視為方法而不是目的。
當我們有越來越多個體,對著第一線銷售人員說:「可以用自己的杯子嗎?」、「可以把紙袋還你嗎?」、「我不想買的考量是因為不想接觸化纖。」
他們下班後向同事的反應,就會從「我工作那麼久,第一次遇到自己帶盒子來裝的怪咖。」變成「怎麼有這麼多人自己帶盒子,最近在流行這個嗎?好像很潮。」眾同事一聊不得了,開始向上稟報,促使公司不得不開會因應。
麥當勞不就是個很振奮人心的例子!不塑之客的社團,越來越多人分享在麥當勞成功自備容器的經驗,甚至部分門市的POS機裡還建了「自備容器」的選項,不就是透過每個個體親自去表達出減廢願望的方法,讓跨國企業也轉變了嗎?
我們不需要一個環保神人,而是要很多個人去執行日常環保小行動。即便常常碰壁也沒關係,當你說出想要自備容器時,就已經傳達出需求。
7. 對改變主意與學習新事物保持開放態度。
Be open to changing your mind and learning new things.
在零廢棄過程中,會了解越來越多生活中每個選擇的來源,進而做出對自己好的決定;當然,有時也是不斷推翻先前認知的過程。
像是我以前只要看到「可生物分解PLA」就會放心買下去,邊使用邊得意自己怎麼那麼善良又聰明,保護環境又沒犧牲便利性。
但是,只要持續保有對環境的意識,早晚有一天會有一則訊息跳出來告訴你「可生物分解PLA」的事實。
「喔,天阿,以前怎麼那麼蠢。」
其實不必對犯錯懊悔,人生就是會持續進化啊,不斷接觸環境議題,就是在接近理想生活的過程。
更何況環保往往無法面面俱到,保護了藻礁可能又要火力發電空氣污染;或是同一件事,如果你優先考慮水資源,而我認為減少廢物才是最治本的,這時可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答案。
這無關誰對誰錯。怎麼辨別不斷湧入的各方資訊,不帶偏見的吸收眾多看法,拿穩心中那把尺,不求完全正確,只要做出當下心滿意足的抉擇。
8. 你會感到無所適從。
You will get overwhelmed.
當獲得越來越多資訊時,你可能會很想雙手一攤擺爛:「反正不管怎麼做,地球還是要毀滅了啦,算了!」
像是當你就是覺得很冷,有保暖需求,不是為了炫耀什麼的,需要買一件衣服,想說聚酯纖維或尼龍很不環保,每次洗衣會有大量塑膠微粒流出;還是那就試試看穿純棉衣,但是仔細一查,這棉花可是用掉了全世界25%的農藥;那麼買張獸皮好了,又看到可憐動物被活剝皮的視頻…
(當然,你可以選擇有機無染棉衣。)
靠,好像活在世上就是個大錯誤一樣,想要更友善環境,卻做什麼都不對,就快要冷死了,還不知道要怎麼選。
「算了。」這個念頭冒出來的意思就是,趕緊加快腳步毀掉一切,世界末日吧。
這絕對不行,你都啟程準備讓生活變得更好了,怎麼能走回頭路。再回去看第6點吧。
真的有可能「零」廢棄嗎?
如果你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減廢,一定會對以上8點戚戚焉到不行。
如果你還在觀望,或是抱持著「零」廢棄是不可能的,乾脆別白費力氣的觀念,更要先知道以上可能會有的心路歷程,了解這段過程不可能完美。
但是,如果要像我們一樣,把「零廢棄」定義擴充,不只有丟進垃圾桶的那些,也包含了排出去的廢水。
那不必想了,怎麼樣都會廢了吧?
的確再怎麼努力都會有廢棄,但如果這些廢棄都是可以進入自然循環代謝的,就像千萬年來的平衡一樣呢?
從這點思考,「零」並不是誇飾法。
我們使用的所有物件,遲早有一天會壞掉丟棄,使用來自動植物材質製成的,丟棄後就是一根竹子、一條藺草、一根豬毛,可以分解循環;或至少使用金屬,得以回收鎔鑄再製。
排出去的那些廢水、排泄物,也應該在環境自淨能力範圍內,通過太陽能分解大氣、水流的擴散流動、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,將污染物化為無害物。
每一個行動,對環境的負擔「加零」,是絕對有可能的。
「大自然原本就是零廢棄的環境,只是我們破壞了自然循環。」
-藍色經濟 我的零浪費小革命Zen and the Art of Blue──How to Connect the Quality of Your Life to the Blue Planet Ear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