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房好物

訂閱電子報,取得最新消息!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 time.
    零廢棄就是什麼都要手作、用爛東西不敢花錢?哪有!減廢思考,讓錢真的買到快樂 新村小商號|不製造垃圾的老派購物

    零廢棄就是什麼都要手作、用爛東西不敢花錢?哪有!減廢思考,讓錢真的買到快樂

    標題感觸來自於,我們才花費$200元購買物品,就完成了兩天千人次的活動規劃。

    零廢棄市集

     

    普遍認為,辦活動一定要有錢,有錢好辦事。

     

    不否認這個說法,有錢可以買最好的、 買夠多、買現成,把不想做的事情委託別人做(花錢消災XD)。

     

    我們不批評資本主義啊,再怎麼批還不是得在這套規則運作下去,那就把錢想成是一種能量,能量守恆,辦活動就是要將能量轉到期待效益。

     

    最近完成了兩場總預算差不多的活動規劃,但是完全使用不同概念在規劃能量分配。


    兩場總花費只差到千位數,先來了解一下背景:

     

    • A場是約千人流量的兩日活動規劃,花了新台幣$200元在購買材料,其他用在工資。
    • B場是約百人流量的一日活動規劃,花了新台幣$50000元在購買材料,其他用在工資。

     

    所謂購買材料,就是購買或印刷新東西,「製造新垃圾」的意思;工資則是包括把錢給打雜、規劃、創意發想、技術提供等偏腦力和勞力的活人。

     

    兩場委託新村辦活動的主辦單位,都是成果展性質,希望讓大眾看到過往執行計畫的成果,當然要帶著點自信炫耀的態度展現。

     

    A場的主計單位採用撥付一筆總額,不稽核其中的花費組成;B場也有設一個預算數字,需付各項單據核銷,並強調工資運用須合理,有聘用人數和薪資的上限,也強調執行率(=把錢花完的本事)很重要。

     

    兩場最終呈現畫面都還不錯啦,畢竟是新村出品嘛!

     

    但是「人」的能量就明顯不同了,不管是領工資的人,還是來參加的人。

     

    結論甚至可以是:你製造越多實體垃圾,也來更多垃圾能量(減廢人的私心切入點)。


    整個過程差不多這樣

     

    ◉A場

    在籌辦活動時,A場先就目標勾勒大致的樣貌構想,花了點心思清點現有物品,以此為基礎,開始連結各方專長好手改造舊品,盡量以不消耗新物質來做道具

     

    手作的確有些費時,卻能邊做邊冒出更多靈感,更優化內容,職人間互動也很熱絡,合作無間。

     

    在活動前一週,到文具店買了一些手邊沒有的布展道具,約$200元,從容地完成了。

     

    其他經費都用在回報成就整個規劃的人們身上,不能說給出多漂亮的報酬,但大多數人都一直叫給太多了,這些數目都是在既有的預算下,我們給出的最大金額,金錢數字是我們想感謝心情的相呼應

     

    這段過程因為需要一些才能,經由網路查詢或朋友轉介認識了新麻吉,也和許多老麻吉有個「想邀你一起合作」的藉口順便約會了,紮實的藉由錢轉化成人的情感連結能量

     

    的確,有些再利用的佈置,活動結束後,也沒想法能再如何使用了,像是用已過期海報背面印製的文宣,就把原先就屬於廢棄物的海報丟了;其他大部分則是在規劃時,就想好以後可以拿來再運用,不然做那麼累,用一次就丟多可惜-這是不直接買公版現成品的好處。

    ◉B場

    B場也是先計畫好大致雛形,沒抱著一點節省想減廢的心態,買齊了所有需要品項,加總一算,怎麼才花$3000上下, 「報告,差不多這些錢就能搞定了。」卻立馬被長官糾正,「不好好花光,以後可能拿不到這麼多經費」。

     

    於是,大概足足有一個禮拜(等於A場手作趕工時間),每天上網都在想還有什麼可以買,錢還是花不完,海報乾脆多印幾張,成天比價、下標、拆包裹,也是紮實的體現,如何用錢創造近$50000元的需(ㄌㄜ ˋ )求(ㄙㄜ ˋ)。

     

    印象深刻的是,那幾天身心狀態非常不好,看著時間流逝,都沒有心力想活動內容,卻還沒有花到足夠的錢,極度焦躁不安,甚至逛網拍逛到乾嘔。

     

    坦白說,閃亮亮的新品,只在活動中展示了一天就拿下來,甚至還有一堆東西沒派上用場,全新完整包裝,這些都只好上贈物版送掉了。


     

    成果呢?

    從宣傳廣告上來說,A場土法煉鋼,靠觸及率很低的臉書發文,還有線下的口耳相傳,除了發邀請函,也一個個親自邀真心想見面的對象,沒有花錢廣告;B場廣發百張公版邀請函,百張海報,買臉書廣告,最大的絕招是,長官下令要用免費神秘小禮物吸引人流過來。

     

    看起來,如果只是要拍到人潮的畫面,以交代KPI的話,兩者都成功了。

     

    量都有了,質卻大不同。

    ◉A場

    A場完全是活動內容見真章,不想參加的就直接走人,想參加的不必吆喝就莫名集合起來,一堆人玩上癮待了一整天。身為工作人員,只要偶爾解答少少幾個迷路小羊方向即可。

    ◉B場

    反觀在B場當工作人員非常累,除了要發放一堆神秘小禮物,還要不斷面對「再給我多一個可以嗎?」「這場活動是幹什麼的?」「你們是慈善團體做好事的嗎?」這一類翻白眼的提問,甚至看到有人因為禮物不符期待,直接丟進垃圾桶。

     

    (還好早料到,選擇了竹吸管當贈品,丟掉就當成竹子一隻,對環境也沒影響。)

     

    人潮在發完贈品後也散得很快,低聲下氣到都要跪下來求他們留下來聽講座吧,想當然,有不少答應的人,最後都坐在會議室吹冷氣、滑手機和補眠。

     

    會後整理方面,因為是新村籌劃,不可能有一次性的東西出現,所以兩場都幾乎用不上垃圾桶。

     

    但其實B場有種比一次性餐具更夭壽的東西,就是過量印製的海報和文宣,還有那些只展示一次就拿下來,都是看似還能用卻不知道怎麼用的東西。

     

    以往在公司的做法,常常先收到儲藏室眼不見為淨,一放就是陳年,等到放滿了,自然有後人不得不拿出去丟。

     

    東西都買了,也沒有回頭路了,只能分類整理這些物資,單面空白海報可以裁成一般印表機可印製的大小,往後有輸出需求時很好用,都是防水紙質好磅數也夠的材料。

     

    其他瑣碎物資,詢問現場同伴需求送一送,或是上網送掉,就是不要堆在倉庫。雖然不算很好的方法,但這是唯一讓物品被製造出來後,還能多點機會使用完再丟棄的努力了。


     

    為什麼花差不多的錢,奇摩子差那麼多?

     

    終於要來講錢了。

     

    以上的比較,倒也不是極端宣揚手作啦、廢材改造就一定是正確的,製造垃圾就是活動規劃失敗這類的,而是「你把錢拿來換成什麼?」。

     

    很多人誤解「零廢棄 」是講好聽一點的說法,骨子裡就是「自找麻煩的環保魔人還嘴硬」。很多時候,錢就是能夠買到表面上看起來便利的工具,甚至毫不帶感情地花,付錢是很容易的事,也往往只能買到表面上的成功(像是:花錢買張曼玉穿過的衣服,看似是讓自己變時尚的輕鬆捷徑,但其實真材實料的時尚超難養成!)。

     

    但是,在以零廢棄模式生活多年後,漸漸體悟到:錢是一種能量轉換的媒介,就看怎麼運用他把能量轉到珍視的人事物上,你花錢做這些事情,想要得到什麼 ,總還有比「照片拍起來好看」更值得追求的吧?

     

    這兩場活動所花的金額差不多,但是透過「把錢拿來換什麼?」可以轉換成目標能量。

     

    大多數人是想要用錢來買到快樂,以辦活動來說,大概就是期待看到大家都玩得很盡興,那種真心散發出來的開心,比起只是一堆人擠在會場搶贈品,還更能獲得滿足感。

     

    在更深一層的探討,可能會用錢以不同行動來顯化「想要快樂」的追求,買包包、請健身教練、進修自己 、公益捐款、送禮...,而背後往往有一個最大的渴求 -讓自己得以和他人建立好的連結。

     

    (非常巧,這篇文章其實在阿中部長「人與人的連結」的那天早上完成,但因此知道了「與人連結」這本書,讀完後增修了下面這一段。)

    與人連結

     

    書中提到: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從了解別人的價值開始,因此我們願意透過合理的酬勞,去買他人的技能,表達對他人的欣賞,讓他們藉由自己專長也與我連結。

    蔡康永也在情商課中提過,人都是喜歡幫忙別人的,「人際關係最好的,一定是那個最長請同事幫一些對同事來說游刃有餘的忙,又懂得倒過來適時回報同事的人,絕對不可能是那個從來不求同事幫忙,也從來不幫忙同事的人。」

    在這個認識上,用錢這能量轉換成雙方打從心底的快樂,而不是狂買東西去消耗物質,何樂而不為?

    為了讓快樂的情緒延長久一點,CP值高一點,下次再做花費規劃時,想想要藉由錢做什麼轉化,才能達成這個目標。

     

    已加入購物車
    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