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房好物

訂閱電子報,取得最新消息!

    We respect your privacy. Unsubscribe at any time.
    限塑政策下,對於沒有習慣自備容器的消費者,要怎麼樣鼓勵他們自備呢?還在制定無效的政策和獎勵嗎? 新村小商號|不製造垃圾的老派購物

    限塑政策下,對於沒有習慣自備容器的消費者,要怎麼樣鼓勵他們自備呢?還在制定無效的政策和獎勵嗎?

    和竹松社區大學的「打造零廢棄生活」課程班上同學,討論了「對於沒有習慣自備容器的消費者,要怎麼樣鼓勵他們自備呢?」。

     

    思辨的過程非常有意思,所以紀錄一下,文末有「到底怎樣做,才能確實達到鼓勵目地」的可能解答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先來討論幾個常見的方法:

    ◉集點

     

    一定不陌生,台灣是熱愛集點的社會。

    連我們也中過招,在開店初期,推出了集點卡。

     

    新村集點卡的初衷,只想鼓勵自備容器,而非鼓勵消費。所以集點卡的設計,考量到「不需要的贈品是家裡廢棄物很大來源」,不送特定的物品,而是現金,也不需要滿多少才能使用,將獎品換成有需要的東西最重要,簡直是沒在計算成本的。

     

    結果,有沒有因為這張集點卡,而提醒了一個可能差點忘記要自備的客人,「阿,趕快回去拿。」這樣呢?

     

    似乎是零。

     

    大部分時間,有心自備容器的客人,把它當成一個額外好處,「反正我本來就會自備,就順便集點。」還曾經被這樣的客人翻白眼:「不要給我那一張垃圾好嗎?我不是因為要集點才來的。」

     

    沒心自備容器的客人,拿了很多「新」塑膠袋,每個都裝一點點,擺明要來快速集點,明明想藉集點卡減廢的,反而增廢了

     

    後來,我們就默默收起卡片(印太多也是產生垃圾了,哭哭,後來當成名片發完了,些許地完成資源被製造出的價值。)假裝沒幹過這蠢事。

     

    班上的環保局同學也分享,政府也以鼓勵自備的初衷,推出商圈集點活動,想要影響沒習慣自備的民眾,但第一線的執行人員反應,幾乎沒有效果,頂多對於原本已習慣自備容器的民眾,增加些許小獎勵

    自備容器
    你曾經因為要集點而自備容器嗎?
    圖片來源: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

     

    這種措施,基本上依循著促銷的思維,認為藉由獎勵或贈品誘因,就能改變行為,因為我們太常見靠這招增加消費的伎倆了,早從小時候,父母就愛以物質獎勵小孩達成他們的期望,這套「送A會得到B」的模式,仿佛根深蒂固到哪裡都會通。

     

    但這是完全不一樣的,店家和父母會搭配洗腦你「買(做)這個會成為更好的自己」 ;但是,自備容器對自己的好處比較隱晦間接,雖然很重要,但是短時間是感受不到的,甚至最初的感覺只有『好麻煩』。

     

    這也大概是,為何在環保宣導上,為何「送A不一定會得到B」的原因。

     

    甚至,班上的便利商店經營者,也都坦言,集點對增加消費效果,早已不如以往,;就連促進消費(=促進多巴胺分泌)的爽事都沒效果了,更別提是想鼓勵大家自備容器,增加麻煩這種事。

     

    是否該思考,環保的推廣,不能再無意間落入消費主義的推動模式。


    ◉減價

    自備容器
    圖片來源:家樂福

    這也很常見,蠻正向的,也讓大家思考「一次性容器並非免費」。

     

    做法大致是,為了獎勵你自備容器,原本X元的品項,可以減掉Y元。

     

    聽起來蠻好的,積少成多,如果每天都要買這一項,一個月30天乘以Y,也是喜孜孜。

     

    可重點就在於,多數時候,Y的金額並不大,111年7月1日起,強制業者對自備環保杯優惠5元,好不容易持續一個月自備容器,30乘以5也才省掉150元,現在的飲料價錢,都有不少一杯就可以超過這個數字了。

     

    「也沒多少,不要麻煩好了。」

     

    環保局同學繼續分享觀察,對大眾來說,這項方法依舊是,已經習慣自備人的小賺到,不習慣的也不會因為折價就有動力改變;開手搖飲店的同學,想法也差不多。

     

    「那把Y提高點吧?到底要折多少才讓人有感呢?」

     

    討論時,我們邀請大家用身體感受一下,減到什麼地步,才會忘記帶的時候,寧可回家一趟去拿,不然就虧大了。

     

    很難體會,畢竟從來沒體驗過,店家因為你環保,給你打到骨折的優惠,沒白眼你就萬分感謝了。

     

    那店家讓個步,給點折吧?更難!多數店家僅是配合政府環保政策,首要關心仍是要賣很多很多,絕對沒把減廢視為第一要務。

     

    這不是說店家心是黑的,有房租水電人事這麼多開銷壓著,實務上確實很難減價太多,生命誠可貴,沒人想自殺。

     

    更坦白的說,自備容器多少會干擾作業流程,絕對比較麻煩,根本應該要漲價,能夠減掉一個免洗容器的價錢已經算佛心了,真的都是在做功德來著。


     

    ◉加價

    圖片來源:空屋筆記-免費的自由

    狠一點!不帶容器就給你加價。

     

    消費心理上,著實有些風險,折扣等於獎勵,加價看似懲罰,尤其還舉著環保的大旗。

     

    我們在「大煙囪生活味市集」試過,靈感來自空屋筆記的這篇文

     

    不過,坦白說,內心還是有點卒仔。事實上,我們的飲料攤算起成本,以仿間普遍的700cc手搖杯來說,紅茶要70元(沒辦法,因為用料好。)

     

    但紅茶不是10元飲料嗎?至少長期以來,市場都讓我們這麼覺得。(自己煮了一遍算了成本,嗯~這10元到底是用什麼做成的呢?)

     

    內用沒自己帶杯子還要加錢?70元都感覺很貴了,萬一遇到暴民吵起來,就把活動毀了。

     

    想了想,很沒種的在價目表上玩了文字遊戲,寫了10元/100cc;也不能說真卒仔啦,的確要求自備容器,很難預料客人會帶多大的杯子,不如從小單位開始。

     

    $10+10,這價格好像還能接受啦!聽班上顧攤的同學說,大部分的客人都會自備容器,或者欣然接受加錢。

     

    空屋筆記同時也分享了,真的有咖啡廳這樣做,內用馬克杯加一筆錢,聽說也沒有太多負面的反應。

     

    難道這真的可行嗎?依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直覺,還是有種說不上來的不確定,加上目前又沒太多案例可考證。

     

    鮮少案例的原因,大概也是基於差不多的直覺-店家怎麼能拿棍子來打消費的客人呢?嗯~這後果嘛~(不敢想像)

     

    而且,同樣也取決於,到底加價的百分比上限要設多少,才能達到一定效果,又不會讓台灣人理智斷線,在店內大吼大叫呢?

     

    (想到這裡,都想重讀研究所來研究這主題了。)

     

    所以,這到底有沒有效果呢,只能說目前樣本數不足,難以定論。

     


    那到底要怎麼樣做才有效果呢?

    先說結論:篤定的自備容器「氣勢」最重要,不管是來自店家或消費者。

     

    環保局同學分享,他接洽了上百店家,用減價、用贈品鼓勵,要不就第一線執行店員興致缺缺,不願意主動推廣,要不大眾不太買單,就如同前述。

     

    但是有一家麵店,沒做任何事,就是手寫了一張「請自備容器」貼在牆上,老闆態度明確,他希望能減少一次性容器的使用,結果至少有五成熟客都配合。

     

    配合的熟客中,也沒有開口閉口呼喊環保,反正老闆這樣說,他們也漸漸習慣這模式,常常順手帶著提鍋來買麵。

     

    一毛錢都沒花,就是一張紙加上店家堅定的態度。(據說還是用紙箱剪下來寫的)

     

    其他同學進一步補充,環境氛圍的重要。

     

    這很心理學,畢竟我們所有的消費決策,都不只是個人主觀偏好,而是跟客觀環境交互作用下,才產生的最後結果,我影響你,你也影響我。

     

    設想一排買鹽酥雞的隊伍,前面排了九人,而你是第十個,準備來自備容器,但心裡有點不確定,老闆是否會同意,不同意也就算了,萬一遇到火爆浪子,還可能當著一堆人面前被羞辱,臉皮薄啊~

     

    在等待的過程中,先收起容器,觀察一下好了,搞不好前面也有人等一下會拿出容器來,等這位替死鬼安全渡過再說。

     

    靠,98765432...下一個就是自己了,每個都展現合群精神,拎著老版的紙袋和塑膠袋就走了,那麼...「下一位。」

     

    「兩份鹽酥雞。」只好裝作心裡不曾激起漣漪,淡定的點餐,看似莫不在乎的接過塑膠袋拿走了,包包裡的容器哐啷哐啷。

     

    這類結局,如果是自備容器新手,或是看到老闆外表凶神惡煞,結局很容易就是這樣了。

     

    換個狀況,如果前面九個都自備容器,「靠夭,我忘記帶了,應該有免洗餐具吧?!」98765...,大概隊伍才到一半,就像小時候排隊給老師檢查作業,只有自己沒寫,看著前面都很正常的完成了,緊張到心臟都要跳出來!!!

     

    一樣臉皮薄啊~可能這時就會索性放棄不買,裝作心裡不曾激起漣漪,假裝接起一通重要電話,淡定的離開隊伍,看似莫不在乎,後面有帶容器的人心裡大喊賺到,少一人就可以快點買到了。

     

    透過以上很容易想像的情境,到底要如何有效鼓勵自備容器,關鍵點可能不在獎勵的紅蘿蔔有多大隻,懲罰的棍子有多大根,而是在有沒有「形成自備容器的氣場」

     

    這其實也呼應到我們自身經營無包裝商店經驗,保持連付錢買袋子都不可能不通融不讓步的強大氣場,進來就自然會想要自備;就算忘記也常有客人心虛猛道歉(其實沒關係啦!) ;即便不能認同無包裝理念的客人,也頂多悄悄離開非屬自己的世界,不至於劍拔駑張。

     

    相反的,也常看到有店家顧忌客人感受,先自己嚇自己,認為要求自備容器會得罪客人,生意會一落千丈,於是一面努力宣傳鼓勵,一面又準備一次性袋子,美其名是說「希望客人能逐步養成習慣。」但根本沒讓不斷忘記帶容器的客人有養成習慣的機會,連「哎呀,都是因為我沒帶白跑一趟」的痛都沒嚐過,就更難提醒自己要帶容器了。

     

    這個氣場的養成,幾乎不需費用,省下大筆無謂的獎勵預算,只要老闆堅定的鼓勵客人,客人堅定的行動,就能有效完成了。

    已加入購物車
    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