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tflix爭議紀錄片《海洋陰謀》說的是真的假的?!在海洋保育前線工作6年的經驗分享
這部紀錄片節奏很快,將海洋和遠洋漁業上,幾乎所有問題都講了,一環扣著一環,沈重到令人喘不過氣。
原先覺得太貪心了,在90分鐘裡有些雜亂的不斷變化主題;後來也能體會到這些問題都無法單獨討論,必是互相連結的。
這部片所探討的問題有多廣呢?
從一開始說明海洋扮演地球氧氣提供角色,不亞於雨林,但是這片藍色,現在已成為大碗塑膠濃湯,於是導演開始過著減廢生活。
漸漸意會到,即便已是非常驚人巨大的塑膠垃圾帶,顯然也只是人類對大海重大迫害的冰山一角,於是話鋒一轉,直接轉到日本太地町的海豚捕殺,從人類獵殺食物鏈頂端生物,開始講到海上兇器-工業化漁船所造成的過漁問題。
「人類不應該害怕鯊魚,而是要怕海中沒有鯊魚;畢竟全世界一年只有10人死於鯊魚攻擊,而每小時卻有11,000-30,000隻鯊魚遭到捕殺。」
這樣說的話,那來吃永續漁法認證的漁產品就好了吧?影片中花了不少篇幅揭發標章的可信度,甚至都和商業利益勾結了,連核發單位都在鏡頭前暗示,那張標籤只是貼來唬攏想吃永續漁產的消費者。
「出海後,沒人知道漁民在做什麼?觀察員是否接受賄絡?標籤只是詢問船長有沒有永續捕魚,就核發了。」
延續著破壞性漁法,大家都以為只有漁船作業時,才有辦法染紅這片海洋,但是所留在海中的塑膠漁網成了幽靈漁具,無時無刻地繼續捕殺生物和珊瑚礁,佔了近半海廢量,大眾對此卻視而不見,甚至連海廢團體都隻字未提,只在乎被佔0.03%塑膠垃圾吸管插到的海龜有多可憐。
又再度把視野拉到宏觀,海洋是最大的碳匯寶庫,銳減的魚量,少了這些魚擾動海水,將碳顧著於海床,也將改變地球的大氣層組成。
「人類在跟海洋作戰,但打贏就代表輸掉一切。沒有健康的海洋,人類也無法生存。」
最後,再度回到「什麼是永續漁業」的探討,連結到底拖網刮除大面積海床的破壞力,絲毫不留給未來一絲資源;沒想到問了半天,發現永續這口號喊得震天響,卻連永續組織成員也回答得空泛,沒有共識。
不論哪一方角色都無法心懷鬼胎,原來是牽涉到龐大的海洋經濟利益,不只是生態的破壞,也在殺人。
不當漁業補貼造成的過度捕撈、漁業觀察員在漁船工作的安全隱憂、商業漁船搶奪窮國漁產、海盜的橫行、漁工的剝削虐待...海上的黑社會濺血頻繁,猶如在看恐怖電影,卻真實在不為人知的海中央上演著。
「我所待的那艘漁船,那些被殺害的人,屍體有時被藏在冷凍庫裡...有幾個男孩被丟下海溺死,幾天後,我看到他們的屍體浮出水面,我為他們的父母感到難過,他們永遠不知道孩子死了。」
環境、生態和人權都一起毀了,但總有真的「好」的捕魚法吧?
拉回被視為永續替代方案的養殖漁業,直指飼料所消耗的幼雜魚量,養殖換肉率低,簡直是偽裝的遠洋漁業;其中工業化大型養殖場衛生條件惡劣、疾病橫行、虐待動物、不當加工、砍伐紅樹林做為養殖池等真相,其實也沒有比較好。
另一種永續方案,是法羅群島的傳統捕鯨方式,以海豚屈獵的形式,迫使鯨魚擱淺進而得以將之宰殺,宣稱為環保捕鯨,畫面捕捉人群蜂擁而上,以金屬魚刀刺死,甚至連懷孕母鯨都不放過,血染海灣的過程。
「我終於瞭解永續的定義,就是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某個活動,無視該活動會帶來多少消耗。」
這是當地的傳統活動,不過捕鯨人對於外在的爭議不以為然,「我寧願宰殺一隻鯨魚,也不要殺兩千隻的鵝,兩者的肉量是一樣的。」這個想法,也讓導演繼續探究,到底海洋生物有沒有感知能力。
「身為科學家,這是常識。魚有神經系統,也有感覺,就像其他脊椎動物一樣,具有比人類更高的感知能力。」
最後,導演提出了「不吃魚」是唯一解決以上問題的實際作為,飲食應以植物性為主,影片結束在呼籲每個個人應開始採取行動。
「不吃魚會缺少什麼營養素呢?」「人類體內的重金屬會減少。」
基層的海洋保育工作都在幹嘛?
身為前從事海洋保育的「微人」,所謂微人,就是沒有頭銜、不是專家,但常常跟頭銜人(政府官員、環保團體、漁會、漁民,每個人都是XX長。)和專家(大多來自學界。)同桌開會,並依照這些人士的決定,去前線執行保育工作的這種人,因為人微,所以言輕,也的確講不出什麼道理來。
以下是微人和微人同伴的幾年經驗分享,有時我覺得資深微人的話一針見血,一語道盡整個體制,可能也只有在這麼低的視角才能說也才敢說。
先警告一下,如果海洋保育的專家言論看得了無新意的話,再來看這些狗屁話,不然還是以高人為主喔。
◉到底海洋垃圾怎麼來?
與海有點關係的每個角色都抱怨過這個問題。
漁民要環保單位查查是不是海邊的掩埋場崩塌了,這年頭一網打起來,90%都是垃圾;環保單位要漁民養成良好的公德心,海上喝阿比不要亂丟;政府官員、環保團體、學界專家、媒體和微人們,針對此事無語(不是真的沒講話,事實上講很多,但微人抓不到重點可摘錄,常常說到來還是要環保單位解決一下),大概我們只在乎會議室冷氣夠不夠強,便當來了沒,再把一次性便當盒丟在垃圾桶,其他微人會去收。
最妙的是,有次民意代表提了這個問題,詢問政府單位如何解決,微人便宜行事,自以為將會議上的官腔,寫在建議大老闆回答欄位處,一定可以順利交差,畢竟這也不是微人自己說,都是會議上有頭有臉的人說的嘛!
沒想到被小老闆丟在地上,說你要想出一個明天就可以解決海廢的方法,不然大老闆在民意殿堂會脫不了身,你給我想出來,不然就別想下班。當時是晚上10:30,還不算太晚。
呵呵,請問微人成為偉人,解決這個世界大難題了嗎?可惜的是,明天太陽依舊升起,垃圾依舊在海裡飄啊飄,繼續增加中。
◉到底影片中說的2048年海裡沒有魚是不是危言聳聽?
我不知道。
有一回收到一則陳情,大致上是說某一區的海域生態豐富,政府應拿出作為來保育。
微人剛到單位報到,根本不知道陳情人說的那地方是哪裡,又是什麼情形,於是問了小小老闆。
小小老闆:「跟他說那邊污染嚴重,已經沒生態就好。」
於是,微人就擬了一篇:「經本單位現場實地訪查,發現該地污染嚴重,豐富生態已不復見,將陳轉環保單位,加強改善當地工業污染,以期再現豐富生態景觀...」
沒想到,這篇豪洨大作到了小老闆那裡,小老闆氣噗噗衝進來,說這個陳情人來頭不小,馬上研擬看看能不能畫個保育區,給人家面子。
於是,見鬼說鬼話,立馬改成「經本單位現場實地訪查,發現該地生態豐富,實有相當保育價值,感謝您的寶貴意見,建請依下列步驟申請劃設保育禁漁區,以共同維護優質生態...」
到底最後有沒有劃設呢?再也沒接獲回覆,也許陳情人只是要顯示自己尊爵不凡,是個非常關心漁業資源保育的人士,能獲得蓋有大老闆官防的公文一只,與畢恭畢敬的白紙黑字。
很久以後,因為公差到了陳情人所說的地點附近,忽然想起這件事,微人心裡還是希望多少畫個保育區的,便繞過去看看。
看不出所以然。坦白說,對一個沒有生態專業知識的人,水下的世界,從水上看半天,是能看出什麼端倪?如果有看到東西在動就是生意盎然,那最美好的世界就是海洋公園了。
沒人知道是不是2048年就會沒有魚,有時研究數據也由人心各自解讀罷了。
◉到底是不是像影片中提到只有不到1%的海洋被保護?
不知道這1%是怎麼算出來的,被保護的定義又在哪裡?
但怎麼可能還有1%!微人的不專業與不負責任評估,應該是0%啊!
先揣測一下,導演所謂的「被保護」是指有劃設類似「保育禁漁區」等概念,那真是...
不論是國際上和國內地方上,有各式各樣的漁業保育規定,像是國內根據漁業法所訂的「每年六月不能在北緯24度以北抓鯖魚」、「要填報飛魚卵漁獲日誌」、「劃設螻蛄蝦繁殖保育區」、「3海浬內禁止拖網」...
超多!根據不同保育對象物種或區域,微人為了展現認真態度,盡可能背下林林總總超複雜的保育措施。
更別說,還有眼花撩亂的國際漁業協定,名字一個比一個長,什麼「聯合國履行1982年海洋法公約有關養護與管理跨界魚群與高度洄游魚群條款協定」這種,又常聽到要預防、制止和消除「非法、未報告及不受規範( IUU )」黃牌紅牌這一類的...
一言以蔽之,規矩超多,但要怎麼執行?
微人幾年漁業保育生涯,不斷的開會畫禁漁區,公告看起來專業,紅紅的官防感覺厲害,但實際執行呢?第一次討論時熱血沸騰,以為地球終於有一塊淨土了,後來漸漸看清,鮮少在執行,每次在討論範圍時,微人都要努力管理表情,克制自己翻白眼的衝動。
有回,微人沒能好好管理,不小心翻了白眼,在翻回來瞬間,與本國漁業大老闆四目相對了一秒,他給我一抹很神秘的笑容,至今難忘。
大概就像影片中的大官所說的:「世界是很難的呀,小姑娘。」
先來說最簡單的規範,大概就是交「卸魚日誌」。漁民往往不想寫,每次跟他們盧,就說「我沒唸書不會寫字。」最後都由漁會代勞完成,這可信度嘛...
跟影片中的標章核發流程一樣,我也是「嘿,你在我沒看到時,都有乖乖守法吧?」「那當然!」就發好寶寶標章了。
再難一點的規範,就是「海上畫了一塊地方不能捕魚」。我們畢竟是陸地動物,要在海上飄很難,船可不是一般人用得起的交通工具,陸上都一堆犯罪事件了,海上執法更困難。
曾經幾次做海巡艦艇或租借漁民漁船出海查緝,一是茫茫大海看不懂,二是你哪敢招惹海上流氓,不用他動手丟你下海,只要船開快一點,陸地文弱微人就自己掉下去了。
每次出海,船也不會開,一望無際的海讓人好無助,又沒有路標可以認;海巡隊員人力吃緊,他們還有很多事要處理,走私、救援等,每一件事聽起來都更緊急,誰要理你呢。
儘管威風地說自己在查緝,首先能站好沒掉下海,可以在海中央拿出釣竿來玩玩,偶爾遇到作業漁船打打招呼,不會暈船已經是優良查緝人員了。
仍是有相當努力認真的查緝人員,不只大小老闆都要挺,也要有拋家棄子沒日沒夜待在海上的準備,拼死查出來的成果,推測也只是九牛一毛(哎)。
總歸一句,在紙上畫禁漁區很容易,開個電腦在座標上要標多清楚是你家的事,事實是根本窒礙難行;也沒有專責人員和設備來執行,這人員不只是需要像晶圓生產線一樣的輪班人力,還要熟悉漁業實際作業情形,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。
具體來說,因為違反漁業保育法規而被罰的案件,在微人掌事的六年間,一隻手就數得出來。
就算難得遇到海巡移送的證據,也有很多但書,輕易地就能放過疑似違規者。
有回遇到違規在沿近海拖網的漁船案件,看了雷達顯示圖,船隻剛剛好在邊緣,翻找了法規函釋後,決定打給船主說明。
微人:「先生您於X月Y日在Z疑似有違規從事拖網,這區域不能拖網唷,違規要被罰三萬元耶...」
船主:「幹!你算什麼東西,你有什麼資格這樣跟人民講話,我跟你大老闆很熟。」
微人:「這邊是要來跟先生說明,雷達圖顯示剛好在邊緣,考量雷達會有一定的誤差,所以這次不會罰您喔,下次再麻煩您注意。」
船主:「喔,好。小姐辛苦了,怎麼這時間(20:30)還在上班?要去接你嗎?...」
微人錢賺那麼少,又沒好好投胎,被羞辱也是家常便飯,合情合理,應該的。
◉到底漁民、環保團體成員是不是像影片中那麼壞?
主觀來說,偏向心術不整的比例是比較多的。
把這些事實拍出來,需要十足的勇氣,微人沒這種Guts,但也不知道導演會不會背後吧哭也不輸影片中的惡人就是了。
但每個領域一定會有好人和壞人嘛!影片中所有壞蛋的行為,確實是有的,但單純把所有遠洋漁業船長、捕鯨人、標章團體成員標記為惡人,有失公允。
微人在過往的商談會中,看著學者沈著的提出研究數據、環保團體犀利的建議政策、漁民竭力爭取或是聲淚俱下、政府單位夾在中間想要討好各方又得肩負政治考量...,到底誰好誰壞,難以定論。
影片另一個很偏頗的地方是,像個小孩跑去大人家大吵大鬧,忽視政府作為協調社會平衡的角色,完全不探討捕鯨或魚翅背後的文化背景,把事情單一化為「不要吃魚」就能解決,說海有多毒,魚吃不得,卻又在後半段以賣魚油的口吻在推銷「無毒藻類食品」。
同時,也把漁業標成同一種樣貌,血盆大口、尖銳魚叉、毫無人性,攪和到大筆金錢和跨國犯罪,忘記了沿近海家計型漁業、小型養殖漁業,甚至是各地獨有的漁業樣貌。
◉到底是不是有超過一半的塑膠垃圾都是漁網?
大致來說,大部分國家的海洋垃圾監測研究都不完備,不曉得影片為何能說得信誓旦旦;我們感情用事一點,目測去看一張張的海中垃圾圖片,簡直就像有海中便利商店似的,大概會比較同意「八成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」這個說法。
但是覆網的問題就蠻令人痛心的。
每年(或每隔幾年)都會花一筆小錢(比起辦跨年晚會真的是少到看不見車尾燈),請潛水員清除海下的網具,還要求要背著攝影機下海錄影,才能核銷給潛水員工資。
多虧這些影片(儘管隨著洋流波動,在電腦前看都會暈),才能一賭海底樣貌。
也沒什麼,就是一堆網子和垃圾啊。
還不是把網子檢一撿就能帶上來,這些網子破碎又卡在礁岩裡,有在岸上淨過攤就知道多難搞,這可是在沒空氣下與網子拉扯,加上水又混濁,潛水員拿了刀子死命割,一片網都得搞半天,有些真的難度太高只能放棄。
結果專業潛水員搞了好幾小時,影片都直接快轉,清上來也不過就一點點,幾小陀在小貨卡上都放不滿,和整漁船一領一領的輕易將漁網丟在海裡相比,根本緩不濟急。
◉到底吃魚這行為有多惡劣?
這是提倡素食的影片,還是一個白人拍出來的,白人的vegan觀與亞洲相比,總是多了點社會議題式的憤世嫉俗,亞洲則是各自表述的慈悲為懷啦。
影片中不停的比較重要性,多少暗示禁吸管沒有禁漁網重要,也講了很多極端,像是無論如何吃素就可以拯救世界、你他媽的政府快給我禁掉漁業啊,不禁就是有內情。
你有沒有一種感覺?愛護動物的人叫你使用塑膠皮革,減塑的人叫你使用動物或植物材質,健身的人說動物性蛋白質比較好,排毒的人說植物性蛋白質才不會有毒...
靠杯,那到底要怎麼做才好?
都好!「拿你所需」就好,我還是相信這句話:地球能滿足人類的需要,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。
人的胃納量有限,就算心貪得要命也不會改變容量,所有失控的源頭,都是我們拿了太多,唏哩呼嚕把生物抓起來砰砰,再唏哩呼嚕地說面子有了吃不下了丟掉。
不覺得「經濟成長」是很恐怖的詞嗎?卻被當成每年追求的目標。
今年都已經100分了,要成長就得再塞給每個人120分的物質,明年後年又再不斷追加;同理,殺100隻魚已經足夠餵飽我們了,明年要殺120隻,想辦法連哄帶騙賣出這多餘的20隻,管他是要把20隻丟掉或勉強吃下撐死,後年要殺140隻,再把40隻丟掉...
當然,當下有些物種或是材質已經被濫吃或濫用了,還是得亡羊補牢一下,去了解源頭,極力地把失衡喬回來。
等到生態平衡那天,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處境,其實吃什麼都好,用什麼都好,不要拿超過需要就好。
反正,不要向影片一樣,叫人家不能吃魚,又鼓吹吃海裡藻類,等到海洋植物滅絕又鬼吼鬼叫說地球暖化了啦,最賭爛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