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物浪費害人害己害地球!了解浪費原因與方法,一步步減少食物浪費
UNEP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聯合國食物浪費指數報告,全球每年浪費10億噸食物,有六成來自家戶端的浪費,每人每年浪費74公斤,有1/3的食物從來沒吃就被丟棄。
食物匱乏的年代,如果浪費食物,大人就會詛咒小孩被雷公打死;現在是食物太充裕,浪費一點應該不會被雷公打吧?(我以前真的這樣想,而且想說食物應該可以分解沒事的。)
各說一個食物浪費造成的環境、 能源、社會和經濟上的破壞嚇嚇你:
- 食物爛掉會產生沼氣,裡面有一半是甲烷,就是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之一,所以10%的碳排放來自食物浪費,比汽車排放還要高86倍。
- 70%的淡水資源用於農業生產,浪費食物就是浪費大量的水。
- 每年造成75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,我的錢錢哪。
- 有幾億的人每年丟棄74公斤食物,也有9億的人正在捱餓。
另外,說食物浪費和包裝廢棄是共同依附的關係也不為過,過剩的食品不僅代表過剩包裝,包裝甚至是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之一。
為了賣出更多的商品,商店裡的食品常常充滿心機:
- 不顧真實需求量,直接包成大包裝,或用買大包裝更便宜的策略,有1/4的食物浪費就是來自用不完的大包裝;
- 再配上促銷手法(買一送X...),誘使買了理智外會消費的食物,有1/3的食物來自促銷品,也意味可能多買了1/3的量;
- 規定效期少於1/3不得上架,直接淘汰一批還可以食用的食物。

順道一提,雖然直覺以為「浪費」的行為多來自高所得地區,然而從數據上來看似乎是不相上下的;但仍無法定論,畢竟在此份報告中,低收入地區的資料量仍嫌不足。
讓我們首先對浪費食物的方式進行分類。常見的混淆是食物損失(food loss)和食物浪費(food waste)之間的區別,這兩個術語往往被歸類為同一件事;事實上,要真正認識食物廢棄物,須先將兩者分開識別。
什麼是食物損失?
意指在食物旅程中,任一階段沒有被吃掉的可食用食物。
像是生產出來卻留在田裡的穀物、再加工中的耗損、在運輸過程中變質的食物,以及其他沒有完全進入商店的食物。
從這裡可以知道,只要生產端距離消費端越來越遠,其中的各個環節都有可能累積損失,越多層角色則越多損耗。
除了損耗外,這條漫長的供應鏈也意味著各層角色的權力不對等,這也是新村為何要堅持生鮮食材「直接向生產者進貨」,而非去果菜市場批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聯合國的這篇報告,並沒有探討到這部分的損失,但根據其他多數報告在這環節的估計,生產端約丟棄近40%的食物,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生產過剩或賣相不符合期待。
什麼是食物浪費?
比較常見的說法是「廚餘 」,最主要來源為零售商因外觀而丟棄的食物,以及消費者的餐盤浪費。
一些例子包括:餐館和雜貨店中未售出的食材,在到期時被扔掉,或是雖然沒變質,但是不想吃或吃不下的食物。
新村小商號作為一個無包裝商店的核心理念,便是推廣「要多少買多少」,不必屈就於既定包裝容量,反而造成浪費。
食物浪費的原因
加總一下,在生產端已被丟棄四成食物,在消費端又被丟棄三成食物,光想像這麼巨大的量就很可怕,只要拿1/4被浪費的食物,就足以餵飽上億的饑荒人口呢(瑟瑟發抖~)。
盤點一下,食物浪費點大致有四個部分:
- 生產(農牧場、漁船、養殖池...)
- 加工製造(工廠、運輸...)
- 零售和餐廳(小吃店、雜貨店、大賣場...)
- 消費者(就是我們)
那麼,食物是如何被浪費掉的呢?導致食物浪費的7個主要因素:
生產
1. 天公不作美
看天也看蟲吃飯的農業特性,常常天公北一怒就把原來要成為食物的產出一掃而空。
2.天公太作美
也不完全是天公太美導致產出爆量的問題啦,沒有計劃生產也常常讓產量過剩。
不管天公作不作美,更普遍的是不符合市場期待的格外品,市場訂有一套標準,例如:小黃瓜的傾斜角度、香蕉必須在什麼長度之間...長得歪斜、大小不合群的蔬果,無法被收購,自然就被棄置。
加工製造
3.加工問題
無效率的加工,不能充分利用食材。
4、市場不穩定
難以預測的消費喜好,本來以為賣得完,沒想到市場不買單啊(哭哭),誰能了解善變的消費者心~
零售和餐廳、消費者
5. 過度購買
零售業無所不用其極,不斷刺激消費者多買一點,不敢講的是:用膝蓋想都知道,買這麼多你也吃不完,我錢賺到,你再丟掉就好。
6. 計劃不周
沒規劃好,忽略意外的發生,忘記下週其實有應酬無法煮等等;不過消費者也無辜,現在賣場上那麼多活用消費心理學所做的聲光刺激,很容易讓人糊裡糊塗,把原來的計畫都忘啦。
7. 標籤上的資訊誤導
很可憐的是,我們現在唯一能稍微接觸到生產端的點,就是那薄薄一張標籤,加上與實際情形不搭的精美文案和美術排版,根本是誤解居多,常常我們一知半解下,就買下了食品。
更容易造成浪費的是「保存期限」,其實保存期限的訂定並不一定代表食品的腐壞變質,更多的是商業考量,要訂短一點或長一點,取決於廠商將產品售出最大化的策略。
避免食物浪費,人人都能做的方法
回到最初的研究,沒想到家戶的食物浪費量居然是主因!後來想想也合理,農人總是會想方法減少格外品,廠商進貨的食物也都算在成本,總不會笨到去浪費;而且既然生產出成品,一定會透過各種方法盡量銷售出去,換成摳摳入袋為上策,哪管消費者吃不吃得消,結果盲目消費之下,尾端的家戶浪費就成了理所當然。
既然家戶端的浪費佔比極大,那就很有我們自身發揮的空間啦!到底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食物浪費呢?
1. 準備採買前,先清點你所擁有的東西,再列出清單和計畫。
其實你的冰箱很深很深,是不是都只有在動前面那淺淺的空間,久未用的食物就被遺忘擠到後面去,默默的還可能長出一片黴菌生態系...別忘了,這片生態系可是跟你新買回的食物放在同一個密閉空間。
把手伸長一點去撈撈看,搞不好有已遺忘許久的好料,真找不到再規劃一下自己接下來一週吃飯情境,一筆筆列下清單,進賣場直衝這些品項的貨櫃區,勿逗留閒晃,不小心衝動買了意料外的物品,可是浪費時間、浪費金錢,到最後更可能浪費食物。
2. 妥善儲存食物。
除了按照每種食材的特性來保存,還有一個小關鍵是使用透明保鮮盒來儲存,讓品項一目瞭然。
但是,每次回家都要拆開包裝,再逐一擺進自己的保鮮盒,實在很多此一舉,哪來的美國時間啦!
這時,無包裝購物就是來拯救你的!帶著原本就打算裝的容器,買進計畫內食材,直接自備容器去商店購買,可以只買適切的量、 可以購物同時整理並標籤、可以不必再拆包裝丟包裝,不用屈就各個廠牌花花綠綠大小不一的包裝視覺雜訊,讓冰箱整齊劃一,這才是最聰明的作法。
3. 這些保存日期是什麼意思?
這絕對不是食物一到那一天,就會立即爛掉,一吃就讓你毒發身亡,更多的指標其實是:「最好在X月X日前賣出」、「最好在X月X日前使用」或「最好在X月X日前用起來最美味」,多少具有生產者保護自己免於責任的考量。
雖然加減要參考,但更多的意思其實就是前文所說- 「商人想賣更多 」的意思。
自己還是要稍微了解每種食材,才能下最好的判斷。像是我看過有人對於醬油、老菜脯、酒或醋的製造日期斤斤計較,一概認為越近期做得越好,那真的是天大的誤會了;更弔詭的是,為了符合食品法規,市面上這些發酵醃漬商品也都會標上一個莫名其妙的保存期限。
4.清冰箱囉!
看食譜時總是覺得缺東缺西,好像必須出門採買了嗎?放下別人給你的食譜框架,創造自己的美食吧!
冰箱裡總是有那麼一些被切到只剩1/3的紅蘿蔔、只剩薄薄一層的醬料罐、只剩一小片的魚肉...發揮創意,把它變成獨特料理,這些都是自己買來愛吃的好料,就算亂搞也不可能太難吃;真想破頭不知道怎麼拼湊,煮成火鍋也行,畢竟認真看火鍋食譜不也就是這樣的意思嗎?
|延伸閱讀:[清冰箱料理]不用鮮奶油,用豆漿豆渣做出無蛋奶鹹派食譜
5. 菜菜種菜菜
真是太崇拜於能用現有的菜生更多菜的達人了!
這是不時在陽台中玩的小遊戲,許多根莖蔬菜都有這種特性,只要適當的扦插或水耕,就會再長出新葉子,直接保存在大自然的冰箱中,在食用前先做為盆栽欣賞,還慷慨地再源源不絕放送食材,真是太棒了!
玩菜菜新手,紀錄一下目前成功過的:
- 高麗菜:把菜葉撥(吃)到只剩一小塊時,保留下方的硬頭,如果有點枯黃,可以切掉一些露出嫩的部分,讓這塊頭稍微浸在水中,過一陣子就會長根,再移到土裡,葉子也會慢慢長出來,約幾週後又長出一顆全新的高麗菜喔。
- 薑:不用甚麼技巧,切過剩一點點的薑埋在土裡,過一陣子就給你滿滿的大平台~我是丟在20吋的美植袋裡,大方的變成一整塊佈滿袋子的好薑啊!
- 蔥:很簡單,留一點蔥白插進土中,以後就有源源不絕的蔥可以剪了。
6. 堆肥去
這跟廚餘的意思不一樣,廚餘是倒進桶子準備拿去焚化爐燒,影響機器運作並產生戴奧辛的,頂多再利用做為養豬飼料。
堆肥是藉由一些小技巧,將可食與不可食的食材部分,透過微生物的分解轉化,重新供給土壤營養,再次循環進入自然界孕育生命去,這是無論如何也吃不下的食物,最好的去處啦!
|延伸閱讀:絕對成功在家堆肥法!不論空間大小,不用花錢,把廚餘輕鬆變黑金